喝水的算法我查雅虎前300筆網路資料未命名.bmp



目前查到的有

@體重x4%     


@體重x30cc的水  

@體重x40cc   


@體重x70cc 

 

 為一天的水量(公升)


到底哪個是有根據的呢?

經查閱部落格、奇摩知識、醫師建議等地方


醫師建議一天所需的水量為2000cc2500cc 足可調節身體機能


經查閱奇摩知識,人一天最多可以喝3000cc4000cc

以下是我自己喝水的量

 @如果是假日我會喝4000cc以上,5000cc以下

 @若是非假日、需要工作等時間,我都會攜帶一瓶1000cc2000cc的水瓶帶去喝,一天下來會喝2500cc3500cc左右

 @如果是假日出去遊玩,也可以隨身攜帶1000cc2000cc的水瓶帶出去

2000cc水壺.JPG


喝水的方法

 @每天早上漱口後,可以先喝一杯溫開水,幫助消化

 @每天晚上睡前上完廁所後,可以喝250cc左右的水,可以補充晚上睡眠會遺失的水分,第二天精神也會好很多

  @可以在飯前飯後30分鐘前後喝點水,會幫助消化

   @每次喝水不能一口氣大量喝,每次喝約一口的量即可

   @盡量少喝冰 水,可以偶爾喝,但是常常喝以後身體毛病也會跟著多,尤其是女性更是忌口

   @平常沒事喝幾口水,不要等口渴的時候才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小坂的2000CC)


參考資料 部落格、奇摩知識、醫師建議、自己


水腫的部分

 @喝水會水腫多是因為睡前喝的水來不及排出,所以隔天會水腫

 @另外如果平常吃太重鹹,鹽分過高的人也會造成水腫

  因為身體會依你吃的鹹度,進而保留住體內的水分稀釋它


 參考資料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305090400376

 

 

感謝oyster0的補充

  水建議還是不要喝到5000c.c.,除非有特殊需要
大量的水會讓身體電解質濃度降低,會引神經症狀和影響心臟搏動喔!
年紀大了睡前一杯水可以降低代謝廢物的濃度,降低中風等危險~

 小坂搜尋了一下會流失的營養 9月22日 跟新

  專家認為:喝水和攝取熱量一樣,應該是需要多少,就補充多少。目前並沒有什麼科學證據足以說明,多喝水就能多排毒。相反,一個人水喝得太多,卻極容易使體內電解質失去平衡(鈉、鉀離子大量流失)、水溶性維生素(如b族及c)更容易流失。

 

小坂補充

一個人每天應喝多少水才好呢?

  一個人每天應喝多少水才好呢?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,因為一天飲水量的Shinzi Katoh 多少與年齡性別體重職業季節運動量健康狀況等因素有關。

 
  一般情況下,正常成人每日喝水量為每公斤體重30〜40㏄以一個90Kg
體重的人來說:他每天就需要喝進約3,000㏄的水。也就是平均一個人約需喝
2,400〜4,000㏄,每天每人需要損失2,500㏄的水。食物中的糖份經過分
解後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分,所以就算沒喝水,只要有吃東西在體內就會產生
水分,成年人在三餐之外還必需額外攝取約2,000㏄以上的水。
  
  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的飲水量是成年人80%左右,為1600㏄
性比女性應增加10%15%,為2,200~2,300㏄;而身體肥胖者也要比一般
人增加10%,瘦者則應減少10%。此外,運動量大、出汗多等情況下也
要多飲水。嬰兒和青少年的需水量各有不同,前者需要量多,約為成年人的3〜
4倍。


  

  要特別注意的是:患有慢性病老年者,在寒冬中,每天建議至少也要飲用2,000㏄以上的水量。而喝水不是唏哩呼嚕灌下肚
,而是有訣竅的,最好能固定在三餐前1個小時左右,喝1杯約250㏄的開水,飯後2小時再喝一杯,其他時間即可依個人需求加
以飲用,如此較能達到一天所需的水分。但有腎臟疾病的人,每天喝水量最好不要超過1,000㏄,以免增加腎臟負擔。特別是寡
尿或無尿的人,每天喝水最好不超過500㏄〜700㏄。

但是水也不能喝太多,若是一次喝的量過大而不補充鹽分(在幾小時內就喝掉至少4公升以上的水;有些死亡病例甚至喝了10~
20公升的水),血液中的鹽分就會減少,就可能會出現-水中毒的症狀(water intoxication),所謂「水中毒」-臨床上稱
之為『低血鈉』。分階段而言-若是慢性低血鈉或血鈉下降的速度及幅度不太大,患者可能會沒有感覺或只感到-頭暈、眼花、
噁心及身體虛弱而已,嚴重的還會產生身體麻痺、癲癇、甚至昏迷…等症狀,最後還可能致命,因此應盡速就醫。  

 

更好的方法如下

蘋果日報 / 楊琇雯  報導 / 2009年08月27日 吳教授

k39401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